2025年10月,安世半導體(Nexperia)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焦點。這家總部位于荷蘭、擁有全球約40%汽車分立器件市場份額的功率器件巨頭,因母公司聞泰科技受到地緣政治波及,陷入供應鏈“斷裂”危機:荷蘭政府凍結其歐洲資產,中國商務部則禁止其中國封測基地出口部分成品組件。一時間,現貨市場掀起罕見的“搶料”潮。
現貨市場:從“淡定”到“掃貨”僅隔一個周末
10月10日(周五)之前,分銷商對安世料號的態度還算平靜。但周末消息集中發酵后,僅隔一個工作日,部分通用料便出現“掃貨、暫停報價、排單延長至12周以上”的現象。
74HC邏輯系列、BUK MOSFET、BAV/BC/PM/PESD等車規模塊成為“重災區”,有料號日漲幅達3–5倍,個別緊俏型號甚至傳出“十倍成交”的案例。
公開市場上,幾十K、上百K的求購單“滿天飛”,但可供庫存卻在以小時為單位減少;剩余現貨價格“每小時變動”,已呈典型的供應恐慌特征。
結構性斷層:產能不缺,但“貨出不來”
與2021年“缺芯”不同,本輪短缺并非產能不足,而是地緣政治導致“晶圓—封測—出貨”鏈路被人為切斷。
安世九成晶圓產能在歐洲(荷蘭、英國、德國),八成封測產能卻在中國(東莞、蘇州)。出口禁令生效后,中國工廠無法向海外發運成品,歐洲工廠又缺乏配套封測,全球供給網絡瞬間“脫節”。
據代理商反饋,國內封測廠通常僅儲備4–8周晶圓庫存,若11月前無法恢復原材料供應,東莞工廠或將在12月面臨“無片可封”的停產風險。

買家策略:先鎖現貨,再談替代
歐美車企、Tier-1(博世、采埃孚等)庫存最多撐到11月中旬,已緊急轉向公開市場“高價鎖料”,并同步啟動替代驗證;國內工業、醫療及大家電客戶也開始詢問國產二、三極管(長晶、揚杰、捷捷微等)和邏輯器件(UTC)替代方案。
不過,車規級功率器件重認證周期長達6–10周,短期內大規模切換并不現實;只要出口管制不解除,安世現貨價格預計仍將高位震蕩,部分料號還有進一步沖高可能。
安世半導體事件再次證明:在成熟制程領域,產能并非唯一風險,地緣政治同樣能讓“并不稀缺”的芯片瞬間消失。對于現貨市場而言,真正的拐點不是庫存何時補充,而是政策何時松綁。在官方解決方案完全落地之前,搶料、溢價、替代驗證都在同步上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