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底以來,全球第五大汽車半導體供應商——安世半導體(Nexperia)因母子公司“付款條款”糾紛,觸發了一場橫跨中歐、波及汽車與工業電子全鏈條的供應鏈震蕩。表面看,這只是荷蘭總部與東莞封測基地之間的合同摩擦;實質卻是“誰掌控進出口供應鏈,誰就擁有斷供/反斷供雙向杠桿”的首次正面對決。
從“人民幣結算”到“晶圓斷供”
9月30日,荷蘭政府援引《商品供應法》,以“國家安全”為由將安世從中資股東聞泰科技手中接管,并罷免中國籍CEO。
10月初,為維持現金流,東莞工廠要求境內分銷商改以人民幣結算,不再使用美元/歐元;荷蘭總部以“違反國際采購合同”為由拒收人民幣付款,認定子公司“違約”。
10月26日,荷蘭總部宣布暫停向東莞基地供應晶圓,理由為“近期未能遵守合同約定的付款條款”。
10月4日,中國商務部出臺出口管制,禁止安世中國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國生產的特定成品器件。
至此,安世全球“歐洲晶圓—東莞封測—全球交貨”的垂直鏈條被雙向切斷:上游晶圓進不來,下游成品出不去,進出口供應鏈同時停擺。

70%封測產能被“凍結”,全球庫存告急
安世東莞基地承擔公司約70%的封測量、60%的總產能;歐洲43%的車規器件依賴其供貨。晶圓斷供后,東莞工廠庫存僅夠維持4–8周,若斷料持續,12月起將面臨大面積停產。
歐洲整車廠首當其沖:大眾狼堡ID系列、博世ESP模塊兩周內即有停線風險;工業巨頭西門子、ABB及白電廠商惠而浦的庫存也普遍低于4周。
分銷商市場迅速凍結。中國區暫停報價,歐洲區按原產國拆分庫存以規避合規風險,現貨價格單日上漲20%–50%。
進出口供應鏈的“雙向卡位”邏輯
1. 荷蘭總部“卡入口”
通過斷供晶圓,總部試圖以原材料為杠桿,迫使中方在支付幣種、管理權上讓步,同時把產能向歐洲回流,降低對中國封測的依賴。
2. 中方“卡出口”
出口管制讓東莞工廠瞬間成為全球汽車芯片的“水龍頭”。只要成品無法報關離境,歐洲整車廠就得面臨二次“缺芯”潮,倒逼荷蘭政府回到談判桌。
3. 規則博弈升級
美國9月29日曾公布“50%股權穿透”出口管制,10月30日又宣布暫停一年執行。這意味著荷蘭政府失去“援引美規”繼續制裁聞泰/安世的依據,中歐博弈進入“規則真空期”,進出口審批、跨境支付、合規認證等環節全部重估。
成熟制程同樣“卡脖子”,供應鏈需“去單一節點”
此輪短缺集中在0.13μ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分立器件、車規MOSFET,恰好是安世份額最大的領域。替代驗證需要3–6個月,遠水難救近火。
對國內產業而言,事件再次證明:
- 沒有上游晶圓自主,即便掌握70%封測產能,也可能被“一紙斷供”打回原形;
- 沒有下游出口通道,再充足的成品庫存也只能“鎖在倉庫”。
因此,構建安全高效的進出口供應鏈,必須同時向上游(晶圓、設備、材料)和下游(物流、報關、支付通道)做雙向冗余布局,避免“單點失效”演化為“全鏈癱瘓”。
目前,中國商務部已釋放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出口予以豁免”的信號;荷蘭總部則發出“不可抗力”通知,坦言無法預測東莞供貨恢復時間。若11月底前雙方就管理權、支付通道達成過渡方案,東莞工廠有望在12月重啟出口,全球汽車產業鏈可勉強躲過新一輪停產潮;反之,現貨價格將繼續飆升,2026年長約定價基準或被全面改寫。
安世風波絕非孤例,而是地緣摩擦疊加產業鏈高度垂直分工的縮影。對任何一家深度嵌入全球市場的半導體企業而言,進出口供應鏈已不僅是成本與效率問題,更是戰略安全的核心議題。誰能率先在關鍵節點上完成“去單一化”,誰就能在下一場“雙向卡位戰”中占據主動。
